
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公安部治安、刑偵、消防等部門負責人以及有關專家組成的國務院工作組8日凌晨1時許抵達廈門,經有關專家會同當地公安機關現場勘查發現,起火公交車輪胎正常、油箱完整,現場發現的助燃劑經檢驗為汽油,而該公交車使用的是柴油發動機,由此可排除安全生產事故。經過現場勘驗、調查訪問和物證鑑定、DNA比對,最終鎖定了犯罪嫌疑人。
犯罪嫌疑人陳水總,廈門本地人,1954年生。經警方深入、細緻偵查和技術比對,並在其家中查獲遺書,證實陳水總因自感生活不如意,悲觀厭世,而洩憤縱火。
犯罪嫌疑人陳水總自感生活不如意,悲觀厭世,而洩憤縱火。警方在其家中查獲的遺書中對此予以證實。
昨天,有媒體記者採訪到陳水總的家人及鄰居,通過多人講述,試圖還原陳水總的人生軌跡。有媒體稱,陳水總當時上BRT後來回幾趟,坐到集美大橋下車又坐回來,然後挑了一趟滿員車。但該說法未被警方證實。
陳水總面孔
@人民日報:他,1954年生,廈門本地人,家中七兄弟姐妹裡排行第三。與二哥關係不睦,還常和女兒搶電腦用。他和妻子都無固定工作,因外出打工低保被取消,多次上訪。2013年6月7日這天,高考日,他在廈門BRT公交車上用汽油縱火,帶走了47條生命,包括他自己。在他的家中,警方找到了一封遺書。
A.疑似微博自述:
改戶籍年齡遭踢皮球
昨天,《海峽都市報》、《南方日報》、《新京報》、央廣《中國之聲》等多家媒體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,在疑似犯罪嫌疑人陳水總的個人微博中,發現十多條“自白書”。
其中一條落款日期為今年3月份的“自白書”中如此描述:
1970年全家下鄉。歷盡艱辛於1983年回城,沒有安排住房(一家10口人住28平方米住處),沒有安排工作。自謀出路,直至1994年(40多歲),勉強娶妻生一女……倍感拮据。
1996年……賴以為生的賣湯圓攤子被取締,四處求訴無門,靠親友借貸度日。……無奈打零工(因年齡偏大)艱難度日。
苦熬至今60歲,盼能辦理退休,苟延殘喘,萬沒想到戶口當年遷移過程中,派出所把年齡填寫錯誤,社保不予辦理,找公安改錯又到處踢皮球……
目前,該微博賬號已無法打開。
B.陳水總二哥:
弟弟曾因低保被取消而上訪
據陳水總的二哥陳龍士(音)說,弟弟之前曾領過低保,後來外出打工低保被取消,弟弟因此上訪。他最後見弟弟是7日下午,當時弟弟並無異常,獨自一人離開家。
陳龍士稱,兄弟間的關係不是特別和睦,“弟弟平時脾氣還好,但有時會大發脾氣,曾一天之內報警投訴鄰居9次,理由是鄰居太吵吵到他了。”另外,陳龍士還提到,陳水總家中有電腦,還經常和女兒搶電腦用。
C.街坊鄰居:
陳水總內向,家裡日子緊巴巴
知情鄰居告訴記者,陳家兄弟姐妹七個,陳水總排行第三,他和妻子都沒固定工作,日子過得緊巴巴,他們還有一個女兒。
在鄰居眼中,陳水總內向、不苟言笑。最近有鄰居發現,陳水總身體不太好,家中總是傳出藥味。
還有街坊鄰居說,昨天一大早,就見到大批警察進入位於廈門市思明區局口街24號的陳家搜查,之後拎出一個塑料桶和一袋東西。
反思
“主要還是個人心理問題”
有心理學家認為,近年出現的極端報復社會事件,雖然與社會背景和經濟壓力有關,“主要還是個人心理問題,屬個案,就像一種怪病。”
在類似案件中,即使身邊的人提前發現問題,也很難解決,“他們都是自己不想活了,結果還連帶把別人也害了。”
對於日益增大的報復社會型犯罪風險,不少犯罪心理學專家給出的建議是:盡量講求社會公平,縮小社會差距,同時健全社會支持網絡。
“極端事件傳遞出社會問題的信號”
從社會來解釋個人,於是類似行為被理解為對社會的抗爭,或是社會問題在個人身上的呈現與激爆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極端事件可以視為社會問題的信號,是對社會運行的預警。
對很多人來說,上訪或許是其他路都走不通之下的選擇,但此路仍然障礙重重,甚至面臨被攔截、威脅或者失去人身自由的危險。
這當然不是說,無路可走了,就應該做出極端行為,極端行為在任何時候都不值得鼓勵,但當公正需要人用極端手段進行維護,除了嘆息,更敲響了警鐘,社會應有反思。
如何調節報復心理:報復心也是可以調節的,具體來說,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:
1)學會用動機一效果統一的觀點去衡量人的行為。用動機—效果統一的觀點去衡量人的行為,可減少許多不滿情緒的產生,從而遏止一部分報復心的形成。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,都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。這種動力可以是為了金錢,也可以是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等。這種內在的驅動力就是動機。人的行為總是受動機驅使,衡量某種行為的善惡,應在將其效果與動機統一起來的基礎上進行,單純地從行為效果去認識問題,忽視了行為動機,往往會使事情面目全非。一個同學怕你遲到,很早就喊你起床,你卻責怪他打擾你休息。這就說明你沒有把動機和結果結合起來考慮。因此,一個人可能出於為你考慮的善良動機而發出某種行為,但由於方法不當或能力有限,卻給你帶來了惡果。這時,你就應該諒解。否則,定會混淆是非,使善良者蒙受冤屈和災難。
2)正確對待他人給你帶來的挫折。在人際交往中,不可能沒有利害衝突。當你遭受挫折時,不妨進行一下心理換位,將自己置身於對方的情境中,想想自己會怎麼辦,這樣你也許能理解對方的許多苦衷,從而正確看待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挫折,而不採取報復的方式。
3)多考慮報復結果的危害性。在報復行為發生之前,不妨想想,通過報復,除了從中體會報復本身所帶來的“快感”和給報復對象造成的危害外,自己會不會得到對方更大的報應?會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?會不會觸犯刑律?眾所周知,欲加害於他人的人往往是自食其果。
4)通過學習,加強自身的修養,開闊心胸,提高自製能力。報復心強的人一般心地比較狹窄,易受情緒影響。如果能在學習中提高認識,在交往中增長見識,懂得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要具有忍耐和寬容的精神。增強自我控制能力,則可免受或少受環境特別是第三者挑撥的消極影響。
心理頻道小編溫馨提示:對於日益增大的報復社會型犯罪風險,不少犯罪心理學專家給出的建議是:盡量講求社會公平,縮小社會差距,同時健全社會支持網絡。
(編輯:樊雪嬌)
http://xinli.9939.com/xljm/xlcs/2013/0609/1628701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