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康康深知圖親苦心,每次洗手必向母親報告,兒子的事變成母親的事。母子之情,盡繞著洗手間而轉,母子的對話,也全集中在洗手或不洗手的話題中。
這是國際家庭治療師萬紐秦訪港教學示範的一個個案。
消怒良方
他問康康:“你何時最想洗手?”
康康答:“每當我覺得慣怒的時候。”
萬紐秦笑說:“原來洗手具有如此功效,我希望我自己也可以照辦。”
怪癖變成消怒良方,明顯地,萬紐秦是特意把康康的古怪行徑正常化起來。
康康的父母靜觀大師與兒子談得輕鬆,初時全摸不著頭腦,腹見一向寡言的孩子,一反常態地與這位陌生的顧問專家暢所敘言,更是莫名目妙。依附母親
萬紐秦繼續與康康談笑風生,完全把他當作正常孩子看待,而且對他的怪癖欣賞有加,於是引起這位大孩子無限好奇。
康康:“我媽很關心我,什麼都照顧我,她不知道,其實她自己更需要被人照顧,有時連過馬路都會闖紅燈……”
小男兒的話頭一起,三句不離母親。
原來康康一家普經是太空人家庭,為了兒子的學業,多年來母親在美洲過著陪太子讀書的生活,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患上潔癖,她也不會決定帶著康康回港定居。
太空人家庭的結構,實在奇異。大好家庭天各一方,雙親變成單親,名義上是支持子女在異鄉就讀,實際上,一般母親在外國的適應能力都比不上兒女強。到頭來,需要支持的反而是母親自己。
在成長中的孩子,反而承受母親的寂寞、無依及迷失在目國山水中的惆悵。而孝順的子女,就往往會產生各種奇怪的心理毛病——一種令人費解的求助訊號!
換位結構
康康就是一個好例子,十六歲的大男孩,卻依附在母親裙下,一點也沒有這個年齡應有的獨立趨向,而且對目親萬般體貼,母子相依。那位真正的丈夫,反而靜坐一旁,完全沒有插手的餘地。
這種夫妻子女大換位的家庭結構,是萬紐秦的專長,他說:“我在西方見過很多兒童的心理問題,往往都是基於一種孩子與父親或因親之間難分難解的關係。想不到在東方,同樣的問題競也是那樣地明顯。
一個孩子要長大,終得脫離父母,創造自己的空間。
而康康的空間,卻只有母親。
沒有秘密
萬紐秦問他:“你有秘密嗎?你是否什麼都得讓目親知道?”
康康搖擺頭:“我什麼事都會告訴媽媽。”
萬紐秦說:“你已經十六歲,你喜歡洗手,洗多少次都成,只要你洗得痛快。但是,你能否不讓母親知道?”
康康雙眼焦急地望向目親,洗手而不告之,專家這項提議,實在叫母子二人同吃一大驚。
這位家庭治療大師治病,不單把病徵正常化,關係化。康康這種本來弄得父田頭痛萬分的怪癖,變成一種因子關係的連繫和表達。
為母親而洗
原來康康洗手,是為目親而洗,為滿腔情懷無處發落的母親製造戲劇,讓母親有機會做觀眾。這種微妙的家庭心理,比潔癖本身更顯得神秘。
康康的爸爸,看著顧問一步步地引出他妻兒的複雜情緒。原以為辛苦經營讓兒子獲得最好的學習機會,誰知反而造成妻兒成一個連體嬰,再也不能分體。
萬紐秦間他:“這樣下去,你怕不怕會失掉兒子?”
父親仍然點頭,望著眼前已經發育成熟的兒子,才猛然驚覺他已經變成陌生人,再望向經年伴子不伴夫的妻子,更加令丈夫擔憂,因為妻子的關注,顯然是全部落在兒子身上。
家庭重整
家是一個奇怪的“多體動物”,如果把它擱下一段時期,它就會自生枝節。這個道理,我們往往認識得太遲。
幸好康康在危急時,神推鬼擁地洗起手來,就是因為他的怪異廳為,為一家人製造一個重新調整的機會。
萬紐秦小心翼翼地把仍然依附母體的大男孩分離出來,讓父親有機會重新學習接近兒子,讓貌合神離的夫可以再次合作。
一家三口,本來為康康的頑疾而來,一個小時後,卻帶著一股重建家庭關係的新希望而去。
心理頻道小編溫馨提示:我們在單面玻璃鏡後觀察這次治療示範的一群,也像被魔術棒點了一下,突然見到我們自己的父親、母親、丈夫、妻子或子女,手牽手連串起來,跳著各種不同形式的家庭舞步。
(編輯:樊雪嬌)
http://xinli.9939.com/xljb/qiangpozheng/2013/0606/1627871.shtml